一、宝石名称
象牙(Ivory)。
二、化学成分
象牙的化学组成包括磷酸盐和有机质两部分。有机成分主要是胶质蛋白和弹性蛋白。
三、象牙的常见形态及截面特征
象牙一般呈弧形弯曲的角状,几乎一半是中空的。每只象牙平均重6.75kg,长为1.5~2.0m,但现代象牙由于生长时间短,一般长60~70cm。
象牙的根截面多呈圆形、近圆形、浑圆形,直径随品种、生长期和部位而异。一般生长期长的象牙横截面直径较大,同一根象牙从牙尖到牙根横截面直径逐渐变大。
象牙的横截面具有特征的“Retzius'’纹理(勒兹纹理线),亦称旋转引擎纹理线,具体表现为由两组呈十字交叉状的纹理线以大于115º或小于65º角相交组成的菱形图案。
象牙的横截面还具有分层结构,即从象牙的中心到外表面具有分层现象,且分界线较清晰,见图3-4-33。各层厚度随象牙品种、生长期和部位不同而异。一般象牙从外到内分为四层:I层(最外层)为致密状或同心圆状层,很薄,仅0.5~3mm ; Ⅱ层(次外层)为粗勒兹线层,“Retzius”纹理线组成的斜十字交叉状菱形图案,纹理线夹角较大,可至124º左右,纹理线间距较宽,为1~2.5mm;Ⅲ层(次内层)为细勒兹线,纹理线夹角较Ⅱ层小,平均在120º左右,纹理线间距很窄,为0.1~0.5mm,Ⅳ层(内层)为致密状或空腔状。象牙纵截面上呈现近于平行的波纹线。
四、光学性质
1.颜色
象牙新鲜时呈白色、奶白色、瓷白色、淡玫瑰白色,偶见浅金黄色、白色、淡黄色、黄
色、浅褐黄色。史前象牙常呈蓝色,偶尔呈绿色。
2.光泽、透明度
具有美丽柔和的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,呈不透明至透明,多呈微透明至半透明。
3.光性
正交偏光镜下无消光位。
4.折射率与双折射率
折射率为1.535~1.540,无双折射率,点测法常为1.540。
5.多色性
无多色性。
6.发光性
在长短波紫外线下发弱至强的蓝白色至蓝紫色荧光,X射线照射下不发光。
五、力学性质
1.解理、断口
无解理,断口呈裂片状、参差状。
2.硬度
摩氏硬度为2~3,能被方解石或铜针刻划。
3.密度
1.70~2.00g/cm3,通常为1.85g/cm3。
4.韧性
象牙的韧性极好。
六、显微特征
具Retzius纹理线。
七、其他
可溶性和热效应 象牙短时间浸泡于酸中不会褪色,但可以被软化,长时间用酸浸泡象牙可能被分解;象牙遇热会收缩。
版权声明:
1、本刊载的各项内容,除声明引用外,均为原创,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,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用途,如需使用相关资料,请提前与本刊联系。
2、本刊可能有部分信息是从公开免费资源摘编获得的,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,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有关文件,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3、本文引用参考资料:系统宝石学。
COPYRIGHT @2022-2025
www.hjunj.com,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 ©天津市滨海新区华珺珠宝工作室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